每日一穴中医教你按摩阳溪穴可缓解头痛
由于
阳溪穴,经穴名,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具有清热散风,通利关节的功效,主治头痛、耳鸣、牙齿痛、结膜炎、疟疾、半身不遂、目赤肿痛、热病心烦等。
1.阳溪
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上行于天部,故名。
2.中魁
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
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
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阳溪穴图片
1.标准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2.取穴方法
在手腕桡侧,拇指上翘,当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腕关节桡侧处取穴。
快速取穴: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
3.穴位解剖
阳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
中医认为阳溪穴具有清热散风,通利关节的作用,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牙齿痛、结膜炎、疟疾、腱鞘炎、半身不遂、目赤肿痛、热病心烦等。
手阳明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均与头、目、耳、齿有联系,故阳溪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癫、狂、痫证多由心、肝痰火蒙蔽清窍所致,阳溪为五输穴中的经穴,五行属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泻之可清心肝之火,补之可健脾祛痰,故阳溪可用于癫、狂、痫证的治疗。
阳溪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经穴,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所治症,略同合谷。阳溪穴图片
阳溪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腕部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鼻鼽、龋齿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肘臂不举、热病心烦、癫狂痫等。
现代又多用阳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偏瘫、小儿消化不良等。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耳聋,耳鸣,结膜炎,角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病;
其它: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扁桃体炎。
1.按摩
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2.针刺
直刺0.5~0.8寸。
3.艾灸
米粒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灸法慎用。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目赤肿痛、牙痛、腰痛等疾病。
4.刮痧
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阳溪穴,力度稍重,出痧为度,可缓解发热无汗、头痛、牙痛等。阳溪穴图片
1.缓解头疼
阳溪是补阳气、提精神的要穴。头痛发作时,以拇指指腹按压阳溪半分钟以上,头痛会迅速得到缓解。阳溪最善通经活络。
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此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2.治疗角膜溃疡
角膜溃疡初期,眼睛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怕光、流泪、眼痛、角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或片状浸润;严重时上述症状更加明显,睁不开眼,眼痛难忍,视力减退。
本症采用隔蒜或隔姜灸阳溪穴具有良好效果。
阳溪穴配印堂、太阳治前头痛。
阳溪穴配阳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作用,治目赤肿痛。
阳溪穴配合谷治咽喉肿痛。
阳溪穴配解溪、神门,治惊悸、怔忡。
阳溪穴配大陵、太冲,治目赤肿痛。
阳溪穴配三间、间使、膈俞,治呃逆。
阳溪穴配偏历、列缺,治头项痛。●面、手、足人体穴位和反射区对照图(高清大图,赶紧收藏)●80个主要穴位歌诀,简单好记(附音频)●14条经脉个穴位,看一遍就记住了。(收藏)●中医誉为“不老穴”的阳谷穴,究竟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按摩中冲穴能有效预防老年人便秘,中冲穴的位置怎么找?编辑:栀子核对:百会注:本文摘自网络,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hbys/13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新综述北航常凌乾团队与美国宾大程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