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子被吃脑虫入侵十几天后病逝,感
很多人都听过血吸虫会吸附到人身上吸食人血,可你听过“吃脑虫”吗?这种虫会侵入人的大脑,感染病例中无一存活。福建省的李先生在染上这种病之后,离开了他深爱的家人、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为“吃脑虫”)
今年8月份,李先生和他的儿子在福建的某景区玩水,两人都玩得挺开心,身体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但几天后,李先生开始出现头痛、咳嗽等症状,他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就吃了些感冒药;不久后,李先生的感冒症状加重,医院就诊,医生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后来,李先医院治疗,最终还是遗憾的离开了他的家人。李先生的家人认为李先生的死亡跟之前去游玩的那个景区有关,但是为什么只有李先生发病,自己的儿子却没事呢?
问题就出在何先生感染到的是“吃脑虫”,“吃脑虫”一般指阿米巴原虫,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内阿米巴和自由生活阿米巴,前者寄生于人和动物;后者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侵入动物机体,人在水里游泳或用被感染的水洗脸时,含纳格里阿米巴若进入鼻腔,增殖后穿过鼻粘膜和筛状板,沿嗅神经上行入脑,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角膜炎、口腔感染和皮肤损伤等。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开始有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迅速转入谵妄、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
吃货怎么预防6种寄生虫
很多人认为寄生虫都跑到肝里去了!其实何止肝脏,跑进人的眼里、肺里、肠道里、喉咙里、甚至脑子里的寄生虫多了。寄生虫之所以能进人体内,都是因为人们这张贪吃的嘴。冬季来临,医院专家忠告:要防好六条虫。
1肝吸虫:生鱼中的数目最多
鱼类最容易被肝吸虫感染而传染给人,在日本、韩国、法国等27个沿海国家都曾有爆发肝吸虫病,仅日本就曾报告过3万多病例,而我国广东省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留在肝脏内的肝吸虫会影响肝脏正常工作,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了还会变成肝硬化。
专家建议:一般来说,淡水鱼中更易有肝吸虫卵,少吃淡水鱼的鱼生,而吃三文鱼等海鱼,也要选择切鱼时“一种鱼一个砧板”的饭店,因为可能厨师在切完淡水鱼后,刀和砧板沾上虫卵,再切三文鱼等海鱼,就把虫卵“人工移植”到海鱼上。
2肺吸虫:随醉蟹入口,能全身游走
《舌尖上的中国》让江浙一带的醉蟹火遍全国。宁波市每年都会查出60~80例肺吸虫病,其中大部分是吃醉蟹、醉虾导致的。
肺吸虫病本身不太可怕,确诊后吃杀虫药两三天就好了,但是由于肺吸虫病症状与结核病、肺炎等相近,容易误诊。有两个提示可怀疑是肺吸虫感染:一是血常规检查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另一个是否常生吃虾蟹类食物。
3牛带绦虫:嫩牛排中个头最大
一条牛带绦虫有4~8米!想想,我们的肚子才多大。牛肉是最不应该生吃或嫩吃的,牛身上有许多人畜共生的寄生虫和病菌,而牛带绦虫以人为其惟一终宿主。特别是从菜场、超市买回的牛肉,自己做牛排时一定不要贪图尝鲜,完全做熟了再吃。
专家提醒:感染了牛带绦虫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是这么长的虫子在肚子里,有时也会有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类似蛔虫感染的症状。
4管圆线虫:最喜欢藏在螺蛳中
管圆线虫并不仅仅藏身在福寿螺体内!早在年,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教授就做了对东风螺的调查,结果显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比例高达27%,最多的一只携带了条广州管圆线虫。这条虫子非常凶猛,发病迅速,一进体内就直奔人体司令部的神经系统,除了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会发生休克、狂躁甚至死亡。好在隐藏在螺类中的寄生虫怕热,高温煮熟就会死亡,这也是最有效防止这条线虫的途径。
5弓形虫:和人一样爱吃涮锅
弓形虫病最会隐藏,除了接触过猫狗,最多的原因就是涮火锅一味追求鲜嫩口感,肉片入锅蘸蘸热水就出来,真是名副其实的“涮”。不少患者查出弓形虫还以为检查结果有误,明明家里家外都不接触猫狗,医院理论,在感染科才了解真相。
吃火锅时,火锅肉要切薄、煮熟。涮火锅时各类肉制品要煮熟,使食物在火锅汤料温度达到℃时涮煮并保持一定的时间,目测鸡肉、鱼肉变成白色,猪牛羊肉变成浅褐色,虾蟹变成橙红色,加热食物的体积较大时,要延长加热时间。
6颚口线虫:爱在皮肤下挖隧道
白白的皮肤上,有一些弯弯曲曲的红色线条,就像虫子爬过一样。其实,这不是虫子在表皮爬过,而是寄生虫在皮肤下“挖隧道”呢。祸首不是别的,就是颚口线虫!
医生介绍,颚口线虫的成虫寄生在猫狗等身上,其幼卵随猫狗的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后,最终寄生在泥鳅、黄鳝、青蛙等身上,如果人吃了未煮熟的泥鳅(一般在70℃以上高温加热4~5分钟才能杀死)等,幼虫就会进入体内。
除了在皮肤游走外,幼虫还可能会“流窜”到内脏,到达肺部,引起咳嗽、胸痛等;如果钻入眼睛,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失明;最可怕的是,如果幼虫钻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引起颅内感染、颅内高压,有生命危险。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hbyx/43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推拿2天击退小儿急性结膜炎
- 下一篇文章: 如何预防流行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