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济眼科病例分享12病毒性角膜炎伴边缘性



患者李某某,男性,83岁。

主诉:右眼异物感,流泪,伴头痛1周。

现病史:起病急,1周前患者感觉右眼异物感,伴眼红、流泪,视物不清、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今为明确诊治就诊我院,门诊以“右眼角膜炎”收住我科。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食纳正常,睡眠正常,大便正常,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1个月前因“病毒性角膜炎”于我科住院治疗。

眼科检查:

视力:右:0.04,左:手动/眼前

矫正:双眼视力无变化

眼压:右15.0mmHg,左16.0mmHg。

辅助检查

右眼前节和OCT:(如上图)右眼颞侧角膜边缘树枝状溃疡,深达角膜浅基质层,角膜缘充血,角膜中央偏颞侧见类圆形角膜水肿,角膜上皮有微囊样水肿,角膜水肿区域内皮隐约可见KP。

诊治经过:

1.鉴别诊断:

(1)蚕食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伴全身疾病,角膜的炎性刺激和眼部疼痛症状较严重,往往大于体征,有慢性进行性角膜炎症和溃疡病史。根据患者症状可排除。

(2)角膜边缘变性:较多发生在上方角巩膜缘,但可以在任何部分的边缘角膜发病,主要表现为角膜基质层萎缩变薄,角膜上皮完整,患者通常无症状,偶尔会有轻微的刺激症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排除。

(3)巨细胞病毒性角膜炎:主要引起角膜内皮的炎症表现,角膜水肿,可见硬币形或线状KP,易继发青光眼及虹膜改变,对单纯局部皮质类固醇无反应,无溃疡形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排除。

2.诊疗过程:入院第一天时,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既往史考虑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同时伴有角膜边缘性角膜溃疡,入院治疗,给予全身及局部抗病毒,局部糖皮质激素,散瞳等对症治疗。考虑患者颞侧角膜缘有溃疡灶,局部应用激素不易于角膜上皮愈合,酌情给予患者球周注射激素,及短效激素类滴眼液(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右眼前节和OCT:(如上图)四天后复查角膜染色及角膜oct,颞侧角膜溃疡病灶无明显改变,患者角膜基质层水肿减轻,内皮大量KP,角膜上皮囊泡性改变范围略增大,将氟米龙滴眼液更改为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6/日,余治疗同前。

右眼前节和OCT:(如上图)再往后期发现患者角膜内皮炎性症状逐日好转,kp明显较少,但患者角膜颞侧树枝状上皮缺损无明显改变,给予检查角膜oct。观察颞侧角膜缺损深度及范围。

右眼前节和OCT:(如上图)隔日考虑患者角膜内皮炎性症状明显好转,考虑患者需长时间滴用激素类药物,防止颞侧角膜病损进一步加重,给予患者佩戴角膜绷带镜,观察三日至四日后复查角膜oct,较前略好转。患者出院,院外继续药物维持量治疗。

---知识分享---

概念:单纯疱疹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主要包括上皮型、基质型、内皮型、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HSV长期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内,复发率较高。

临床表现:

(1)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以感染和免疫疾病两种致病因素造成角膜的损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能累及角膜的各个层次,角膜上皮炎可见树枝状浸润和溃疡、地图状溃疡和边缘性溃疡。角膜基质炎包括免疫性角膜基质炎(浅、中基质炎),坏死性角膜基质炎(神经营养性角膜基质炎)。角膜内皮炎包括盘状、弥漫性和线状内皮炎。严重病例则常引起虹膜反应,虹膜睫状体炎。

(2)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型起病时出现混浊斑点,随后形成典型的树枝状上皮缺损,溃疡面扩大,可呈地图状或不规则状。边缘性角膜溃疡是上皮型的另一临床变现,炎症反应较重。角膜内皮型角膜基质与上皮水肿,相应角膜后沉着物(KP),随着基质水肿减轻,KP逐渐可见,可引起虹膜炎及眼压增高,严重者伴前房积脓等。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病史、典型形态学特征及角膜知觉减退可以诊断,同时角膜上皮刮片,发现多核巨细胞,角膜病灶能分离到单纯疱疹病毒,单克隆抗体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发现病毒抗原等协助诊断。

治疗:全身及局部抗病毒药物,根据不同分型激素类药物的应用,配合抗菌滴眼液,以防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虹膜反应时,则加扩瞳药。全身视体质情况,弱者或易感冒者,常辅以提高免疫的药物。

      供文:吴睿   

      供图:牛倍倍

      审 核:李会琳

谢香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jbrs/11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