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疾病防治技巧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目录

一、羊的正常体温等数据

二、引起羊流产的22个主要原因

三、引起羊咳嗽的疾病

四、引起羊腹泻的疾病

五、引起羊猝死症的疾病

六、羔羊以拉稀、腹泻、脱水、死亡为主要症状

七、羔羊以站立不起来、瘫痪、无力、死亡为主要症状

八、羊烂嘴的预防和治疗

九、羊传染性的角膜结膜炎

十、养羊驱虫程序及注意事项

  结膜发绀,腹部膨大,尸僵完全。胃肠道充满气体和液体内容物,整个肠道粘膜充血,特别是小肠充血、出血,粘膜脱落,肠系膜血管怒张,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胃粘膜有出血点,脾淤血,肿大,质地疏松易碎,肝肿大,肝质变脆弱,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肾变软,皮质髓质如软泥,呈棕色,气管粘膜出血,肺大面积淤血水肿,心包积液,心肌松软,心内膜有出血斑。   3、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肝、肾、脾、肠粘膜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个或2~4个相连或呈短链状。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病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初步确诊为羔羊肠毒血症。

二)山羊巴氏杆菌病

山羊巴氏杆菌病是由存在于健康羊呼吸道内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因某些原因使羊抵抗力减弱时大量繁殖引起的羊呼吸道粘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如感冒、营养不良等都能引起本病。主要是羔羊易发。病的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

1、临床症状   

最急性的病羊无特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的表现为衰弱、咳嗽、体温升高41℃以上,呼吸困难;眼鼻流粘性液体,后期变为脓性;消化紊乱,排泄物为绿色,渐呈深色,恶臭。   2、剖检病变   

最急性的粘膜、浆膜及内脏出血,脾稍肿大,淋巴结急性肿胀;急性的身体前部皮下结缔组织有时呈出血及胶样浸润。头部及呼吸道和胃肠粘膜发生红肿,淋巴结肿大,切面呈湿润的红色。浆膜及肾淋巴结常有小出血点。有时肺有深棕红色肺炎区。

3、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诊断,更准确的采用实验室检验,采肺、肝、脾及胸腔液用碱性美兰染色,涂片可见两极浓染中间着色较浅的卵圆形小杆菌。

三)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俗称嗓喉病,是由链球菌属C群兽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以咽喉部及下颌淋巴结肿胀、大叶性肺炎、呼吸异常困难、胆囊肿大为特征。潜伏期一般3~10天。

1临床症状

1.1急性型

病羊体温升高到41℃,呼吸困难、精神不振,呆立、不愿走动。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口流涎水,鼻孔流浆液性、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有时可见眼睑、嘴唇、面颊及乳房部位肿胀;咽喉肿胀,咽背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粪便松软,常带有粘液或血液,最后衰竭倒地,病死前常有磨牙、呻吟及抽搐现象。病程1~3天。

1.2亚急性型

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嗜卧、不愿走动,走时步态不稳,咳嗽,鼻流粘性透明鼻液,病程1~2周。

1.3慢性型

一般轻微发热,病羊食欲不振、消瘦、腹围缩小、步态不稳、僵硬。有的病羊咳嗽、有的出现关节炎。病程1个月左右。

2剖检变化

2.1主要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尸僵不显著。各脏器广泛出血,尤以膜性组织(大网膜、肠系膜、胸膜、心内膜、心外膜、腹膜等)最为明显。

2.2因和扁桃体发炎、水肿、出血、坏死,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咽喉部粘膜高度水肿是本病典型特征之一。

2.3上呼吸道卡他性炎,有大量粘液,肺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变,呈大叶性肺炎。有时肺脏尖叶有坏死灶,肺脏常与胸壁粘连。

2.4胆囊肿大,肾脏质地变脆、变软、肿胀、梗死,被膜不易剥离。各脏器浆膜面常覆有粘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质。

3实验室检查

采集心血、脏器组织涂片镜检。也可将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组织做成悬液给家兔腹腔注射,则家兔于1天内死亡,取材染色检查,可发现病原典型特征,同时可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4预防

4.1加强饲养管理,抓膘、保膘,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勿从疫区购进羊和羊肉、皮毛产品。疫区要搞好隔离消毒工作。羊群在一定时间内勿进发过病的老圈。

4.2患病或死亡的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应严格禁止擅自宰杀和自行处理病羊,须在兽医监督下,送指定屠宰场,按有关法规处理。

4.3每年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进行预防接种,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注射3mL。3月龄以下羔羊,2~3周后重复1次。于14~21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维持半年以上。

四)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程短促、真胃黏膜呈出血性坏死性炎症。本病病原为两端钝圆的腐败梭菌杆菌。培养物和病理材料中的菌体多单在,偶呈短链,在肝脏浆膜上可形成阶段不明显的微弯曲的长丝状,或阶段明显的链条状。幼龄培养物菌体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荚膜。在机体内外可形成芽胞,但在体内较差。芽胞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常较菌体为宽。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但在陈旧的培养物可能为阴性。

1发病情况及病症表现:突然发病,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和运动失调,腹部膨胀,有腹痛症状(弓腰背、嚎叫);排粪困难,里急后重,排黑色软粪或稀粪,混杂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间或带有血丝。体温表现不一,有的正常,有的升高至41.5℃。病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口流带血泡沫,通常经数分钟到几小时死亡。

2病理变化

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可见黏膜充血呈暗紫色。真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明显的充血、出血,黏膜下组织水肿甚至形成溃疡,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质脆,呈煮熟状;胆囊胀大,充满胆汁。

3诊断

本病生前诊断很困难,死后剖检真胃及十二指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具有诊断意义。

3.1涂片镜检以肝表面制作触片,用瑞士染色镜检时,除见有单在或短链的粗大杆菌外,还可见无关节的长丝状菌。其他脏器涂片有时也可发现。

3.2分离培养从疑似病羊尸体采取病料接种于葡萄糖鲜血琼脂和肝片肉汤进行厌氧培养,分离鉴定腐败梭菌。在葡萄糖鲜血琼脂上形成微隆起的、边缘厚薄不均的淡灰色菌落,菌落周围有微弱的溶血区。在肝片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h后,肉汤均匀混浊,并产生气体。有脂肪腐败的气味。

3.3生化试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蔗糖,不发酵甘露醇。液化明胶,吲哚阴性。

3.4动物试验取患病动物的新鲜血液1ml,肌肉注射于小白鼠,24h后死亡。迅速采取死亡小白鼠的肝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4确诊

通过流行病学,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及动物试验确诊为本病。

5防制

由于发病急,病程短,治愈率低。所以,本病重在以预防为主。

5.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采食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不要到潮湿、低洼及沼泽地带放牧。

5.2每年定期注射“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猝疸—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

5.3发生本病后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的病羊用青霉素、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羊只,应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养管理,同时用菌苗进行紧急接种。

五)羊猝击

羊猝击是由C型魏氏梭茵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临床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1、病原

魏氏梭菌又称为“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本菌可产生α、β、ε、ι等多种外毒素,依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5个毒素型。羊猝击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2、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冬春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

3、临床症状

C型魏氏梭菌随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繁殖,主要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只发病。病程短促,多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严重充血糜烂,个别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体腔多有积液,暴露于空气易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死后8小时,骨髂肌肌间积聚有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5、实验诊断

采集体腔渗出液、脾舷等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取小肠内容物进行毒素检验以确定菌型。

6、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羊快疫类其他疾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的检查和毒素检验进行区别。

7、防治措施

1)常发病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三联苗”或“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羊不论大小,一律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严寒袭击。有霜期早晨出牧不要过早,避免采食霜冻饲草。

3)发病时及肘隔离病羊,并将羊群转移至高燥牧地或草场,可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六)羊黑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绵羊、山羊高度致死性毒血症,病的特征是肝裨的坏死病灶。本病的病原为B型诺维氏梭菌。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春夏,肝片吸虫流行的低洼地区。

2、临床上与快疫,肠毒血症等极其类似,无食欲,呼吸困难,体温41.5℃左右,少数病程可达1-2天,但没有超过3天的。

3、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充血,观之呈黑色(黑疫之名由此而来),胸部皮下水肿,浆膜腔有积液并在空气中易凝固,腹腔液稍带红色。肝脏充血肿胀,有一个或多个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界限清晰,可达2-75px,切面呈半圆形。

六、羔羊以拉稀、腹泻、脱水、死亡为主要症状

羔羊以拉稀、腹泻、脱水、死亡为主要症状有如下可能:

一)大肠杆菌病

发生在几天内到6个礼拜之内的羊羔身上,偶尔也有发生在3到8个月的羊羔身上,一般是地方性流行发生,但是也有散发的。

主要症状:是羔羊排出黄色、灰白色、带有气泡或者混有血液的稀粪便,可发生败血型症,发病急,死亡快。

病理变化: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像黄灰色半液状态或者像水一样子的便而且带有血丝。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或者出血。

二)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魏氏梭菌B型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此病主要危害7日龄内的羔羊,可造成大批死亡,是影响羔羊成活率的一种常见疾病。

1、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怀孕母羊营养不良、护理不当、产羔季节气候突变、羊舍阴暗潮湿等有密切关系。此外,哺乳不当、饥饱不匀、接羔、育羔时清洁卫生条件差等也可诱发本病。传播源为病羔羊粪便,经消化道、脐带和创伤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2天,有的出生几小时,因病原菌不同而异。

2、临床症状

病初羔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止哺乳,随后1—2天,病羔腹泻粥状或水样物,颜色有绿、黄绿、灰白等,并有恶臭味,体温升高至39.5℃。病羔萎靡呆立、低头弓背、腹部下凹,后期粪内带血、肛门失禁。由于持续性腹泻,体温偏低,经1~2天死亡,个别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流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神志昏迷,以死亡告终。

三)沙门氏菌病

一般多发生在新生羊羔或者妊娠后期的的成年母羊身上、病羊发生胃肠炎、下痢、羊羔出现急性的腹泻、下痢、急性的毒血症、母羊腹泻以后流产。尸体剪开一般表现为败血症病变,肝脏充血,肺脏充血水肿、心冠脂肪有针尖大小的血点子,或者是心迹斑点状的出血,脾脏肿胀、有灰色的病灶。胎盘水肿、出血。

四)羊肠毒血症

羔羊下痢的时间短、突然死亡、成年羊病程会长久一些,尸体检验时候肾脏软化、心包积液、,体腔积水、小肠粘膜严重出血、肠壁脆弱,生前有糖尿或者高血糖。

一般是爆发在某一个地区,侵害一部分羊只,1-2岁的羊只死亡率比较高,寒冷、不卫生、拥挤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特征:是猝倒、死亡快、有的也见临死前的腹痛,抽搐、山羊表现急性或者亚急性、36个小时内死亡、乳量急剧下降、厌食、腹泻、怒责。

五)羔羊球虫病

一般发生在4周到6个月的羊只身上,剖检尸体时候可以看见肠壁上有黄色大头针样式的结节,小肠有绒毛乳头瘤。

六)羔羊轮状病毒感染

一般发升在5-15天之内的羊羔身上、主要特征是急性的水泻、没有毒血症,一般会自愈

尸体消瘦、胃内有黄白色凝乳块、小肠膨满、里面有黄色或者黄灰色的液体。

七、羔羊以站立不起来、瘫痪、无力、死亡为主要症状

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缺铁性贫血症;

2、缺钙磷症;

3、缺硒症。

4、缺铜症

5、新生羔羊奶结症

6、羔羊中毒性消化不良

7、羊腰麻痹病----指形丝状线虫幼虫引起的。

㈠缺铁性贫血症

缺铁性贫血的羔羊多表现为羔羊不能站立和不能自行吮乳,多伴有可视黏膜苍白、体瘦、血稀、全身水肿等症状。

㈡缺钙磷症

由于钙的作用是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故在低钙血情况下病羊总的表现为衰弱无力。病初全身抑郁,食欲减少,反刍停止,后肢软弱,步态不稳,甚至摇摆。有的绵羊弯背低头,蹒跚走动。由于发生战栗和不能安静休息,呼吸常见加快。这些初期症状维持的时间通常很短。此后羊站立不稳,在企图走动时跌倒。有的羊倒后起立很困难。有的不能起立,头向前直伸,不吃,停止排粪和排尿。皮肤对针刺的反应很弱。

羔羊软骨病表现为羔羊不能站立及自行吮乳。

㈢缺硒症

羔羊白肌病引起肌无力现象,死亡,有时个别伴有拉稀腹泻。

㈣缺铜症:

羔羊铜缺乏症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运动失调和脱髓鞘现象,又称“摇背病”。铜是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缺铜时使磷脂合成发生障碍,髓磷脂合成也受到抑制,造成神经系统的脱髓鞘和脑细胞的代谢障碍,临床表现为运动失调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状。

羔羊不明病因死亡,有的产下即为死羔,有的存活10天左右死亡。发病羔羊一般体温不高,呼吸、心跳正常,但大都比较消瘦,被毛凌乱,出现多发性神经症状,后肢瘫痪,无法站立,死前多数有明显的抽搐现象。病理学检查眼观变化:病死羔羊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大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软化,脑沟变浅,颅腔内有淡黄色液体。心脏暗红,收缩较好。肝脏色彩不均、稍肿、较脆。肾被膜易剥离,切面皮质部血管扩张,髓质颜色呈暗红。肺脏稍肿。脊髓内有黄色胶冻样物和少量黄色液体。膀胱黏膜有少量细小出血点。肠管后段充有气体。

㈤新生羔羊奶结症

新生羔羊乳积又称真胃积食,奶结。是一种春产羔羊的一种常见多发病,死亡率高。奶积症一般在出生两天左右出现。主要特征是:病羊真胃内有较多大而坚硬的凝乳块积聚(根据临床症状判断为奶结症)。它不同于一般的消化不良,此例病羊发病早期不见拉稀症状,仅表现为不食,精神沉郁,很快死亡。此病与羔羊受风寒侵袭有直接关系,寒流侵袭或遇下雪天气时,新生羔羊乳积、拉稀现象相对集中。

临床症状

病初羔羊急躁不安,继而精神倦怠,弓腰缩颈,耳鼻发凉,口流黏涎,食欲减少或废绝。后期卧地不起,头弯于一侧,触诊腹部可摸到真胃内积聚的凝乳块,其如核桃大或鸡蛋大,数量从1到数个不等。病程达1~3d,病程较长者常肚胀、拉稀及出现神经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和加强护理,病羊很快死亡。

㈥羔羊中毒性消化不良

本病是初生羔羊在哺乳期的常发疾病,由于羔羊的消化器官尚未达到充分发育,最容易发病。羔羊中毒性消化不良,大部分是因为单纯性消化不良、治疗不及时、胃肠中的内容物发酵和腐败分解的产物被吸收,而使羔羊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病羔羊食欲减退,发生呕吐和下痢,同时伴有神经症状。生后不久的羔羊最容易发病,2~3月龄的发生较少。

1病因分析

主要原因与单纯性消化不良相同,只是由于治疗失时或不正确,而致胃肠道的细菌大量繁殖和发育,产生大量毒素,结果引起羔羊中毒。

饲养管理不合乎卫生要求,如舔食不洁的物体及饲具,采食了腐败发霉的饲料,饮不清洁的水,都可能使腐败菌或化脓菌进入胃肠道而染病。肠道的大肠杆菌亦有致病作用,协同地导致机体发生中毒。

所有能够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因素,都能使外源性细菌或肠道内原有细菌加速繁殖,而引起中毒。

当消化紊乱而细菌作用的同时,消化道的机能发生反常,吸收饲料分解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如吲哚、粪臭质等),于是更加剧了中毒的程度。

2临床症状

病初病羔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被毛粗乱,皮肤缺乏弹力,可视黏膜苍白而带有淡黄色。病羔羊喜卧,鼻镜及四肢发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缺少反应,有时发生痉挛。病后期可发生轻瘫或瘫痪。

初期体温正常或稍高,可升高到40.5~41.0℃,心音无力,脉搏微弱。呼吸急促,次数增加。下痢剧烈,粪便呈水样灰色,有时呈绿色,并带有粘液和血液,具有恶臭。如发现体温降低及脉搏增加,则为将死之兆。

㈦羊腰麻痹病防治

羊的腰麻痹病是由一种指形丝状线虫幼虫,通过蚊的叮咬,将幼虫传播给羊,而寄生于羊的脑脊髓腔中,在临床上引起的以腰麻痹或后躯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病状。本病多在阳历的八、九、十、3个月发病。

症状

当羊感染了指形丝状线虫幼虫后突然出现后躯运动障碍。初期走路不稳,摇摆,容易跌倒,跌倒后不能自行起立。不能急转弯和后退,以后病羊卧地不起,呈犬坐姿势,前肢叉开,头弯向一侧,眼球震颤。严重的还可出现神经病状。可见到强直性麻痹,突然强直倒地,四肢划动,体温、呼吸、心跳无大的变化。有些病羊卧地吃草。

本病与风湿病的区别。风湿病发病比较缓慢,多见于阴雨连绵,圈舍潮湿,体温一般偏高。用安乃近,水扬酸制剂,强的松以及抗风湿的中药治疗效果显著。而本病的发病比较突然.并且多在八、九、十三个月发病,没有风湿病史,用抗风湿的中西药治疗无效,应首先考虑本病。

八、羊烂嘴的预防和治疗

1、烂嘴病:未断奶的羔羊常在口角、唇黏膜、齿龈上发生散发性小红斑,逐渐发展成为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泡或脓疱,此后相互融合,痂不断增厚,部分或整个口唇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后变为黑褐色痂块。这就是“烂嘴病”。羊烂嘴病是一种由大分子病毒引起,以口腔病变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传染迅速。冬春季多发,长途运输易发生,死亡率极低。山羊烂嘴从嘴角开始,逐渐蔓延到整个嘴唇,并有厚痂皮的疱疹,重者口腔肿胀、溃烂,不能采食。

2、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在羔羊多为群发。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形成疣状厚痂。羔羊感染此病后,往往采饲困难,衰竭而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羊羔口膜炎: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炎,主要感染青年绵羊、山羊唇部。夏末和秋冬季舍饲喂育的山羊羔最常见。症状:病害侵入山羊皮肤后,先在嘴唇上产生许多水泡,破裂后溃疡,表面结有棕灰色的痂块。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发生水泡,流出大量的唾涎,口角、唇及舌边处有小米粒大小的透明水泡,破溃后形成烂斑,撕去痂块后,表面出血,有疼痛感。此疮蔓延很快,先由唇、口内、鼻孔一直蔓延到尾下、大腿内侧等少毛的部位,并可在吃奶时将病毒传染到母羊乳房上,引起严重乳房炎。如不及时加以治疗,会造成羊只因采食困难而消瘦,直至死亡。

九、羊传染性的角膜结膜炎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又称流行性眼炎、红眼病。主要以急性传染为特点,眼结膜与角膜先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其后角膜混浊,呈乳白色。

专家解病。

⑴病原: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一种多病原的疾病,其病原体有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结膜乳支原体、奈氏球菌、李氏杆菌等,目前认为,主要由衣原体引起。

⑵流行特点:主要侵害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尤其是奶山羊,绵羊、乳牛、黄牛、水牛、骆驼等也能感染,偶尔波及猪和家禽。年幼动物最易得病。多发生在蚊蝇较多的炎热季节,一般是在5-10月夏秋季,以放牧期发病率最高,进入舍饲期也有少数发病的,多为地方性流行。

⑶症状:主要表现为结膜炎和角膜炎。多数病羊先一眼患病,然后波及另一眼,有时一侧发病较重,另一侧较轻。发病初期呈结膜炎症状,流泪,羞明,眼睑半闭。眼内角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不久则变成脓性。上、下眼睑肿胀、疼痛、结膜潮红,并有树枝状充血,其后发生角膜炎、角膜浑浊和角膜溃疡,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造成永久性失明。

十、养羊驱虫程序及注意事项

羊驱虫程序及注意事项

寄生虫病是羊的三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之一,主要寄生于羊的体表、消化道或内脏器官。寄生虫吸取羊的血液和其他营养,造成羊只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内脏机能受损、生产性能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某些寄生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亚于传染病,对养羊业构成严重威胁。

驱虫时机根据寄生虫病季节动态调查确定,一般每年全群羊进行春、秋两次驱虫。必要时可以每季度驱虫一次。春季在3-4月份,防止春季寄生虫高潮出现;秋季在9-10月份再普遍驱虫一次;以利于羊的抓膘和安全越冬。在寄生虫病严重的地区,可在夏季6-7月份、冬季12-1月份各增加一次驱虫。

l驱虫方法

驱虫方法有3种,分为口服、注射用药及外用药。口服、注射驱虫主要是通过口服或肌注、皮下注射药物驱除羊体内外的寄生虫;外用药驱虫法主要是通过涂擦、喷淋及药浴的方法来防治体表的螨、蜱、虱等寄生虫。

2注意事项:在具体驱虫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驱虫必须是健康羊只,对于病羊要治愈疾病后再驱虫,驱虫时先做小群试验,无不良反应后方可进行大群驱虫。

(2)准备解毒药品。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羊只是否有毒性反应,尤其是大规模驱虫时,要特别注意。出现毒性反应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毒性反应。

(3)一只羊每次驱虫用药要二次,驱羊体外寄生虫间隔15天后再次驱虫用药,以免体内虫卵再次孵化成虫体巩固驱虫疗效。

(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只的体质和抗病力。保持羊圈、运动场等环境的清洁卫生。要每天三次认真进行场地清扫和消毒,以便把随粪便排出的虫体及虫卵一起清除掉,放牧的羊只要留圈3-5天,将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如有条件,应对粪便中寄生虫卵定期监测。同时要消灭中间宿主,并注意搞好饲料、饮水卫生,避免虫卵污染饲料和饮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tjyy/1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