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深处,风景背后的风景上篇
前段时间,因为本人感冒引起角膜炎,不能看书和写字,真是不好意思,让文友们久等了。今天是大年初一,祝大家新年快乐,美好安康。1月15日下午在柴门茶馆举行了我的《南京深处》(修订版)分享会,感谢我的两位学生帮我整理了现场录音,总共有2万字。为了方便阅读,我对文字进行大幅度删减,分上下篇发出来,今天先发上篇,希望大家能对这本书的背后有个了解,谢谢阅读。
——题记
时间:年1月15日(周日)
地点:柴门茶馆
主讲人:老克
嘉宾主持:罗拉拉
主办:柴门茶馆
协办:微南京人文工作室悦的读书南师大出版社
今天请罗拉拉给我主持,我仿佛吃了一个定心丸。刚才拉拉讲的,说我们都是异乡人,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有幸生活在南京,很感激这个城市对我们的滋养。
一、有关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文化的传播:一是书本教育,二是戏文教化,三是建筑传播,等等。
先说书本教育,就像我写南京,就跳不开有这么几种书,比如《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一套);比如朱偰先生《金陵古迹图考》(三本);比如黄裳的《金陵五记》;比如倪锡英的那套《都市地理小丛书》(速老师装帧设计),作者倪锡英很可惜,31岁就死掉了,他是倪瓒的21代孙,他的文字就是浅显、明白。我认为再好的东西要让人家明白,让人家读进去,才会起到传播的效果,现在有许多专家学者写东西不好看,虽然有真学问,却是茶壶倒饺子——有货倒不出。还有我的老师朱延庆推荐我读的石三友《金陵野史》,不要小看野史,野史往往比正史更靠谱。还有那套《秦淮文萃》四本,我也很喜欢,文章都是秦淮区的文史专家所写的。当然最后对我影响很大的就是薛冰老师《家住六朝烟水间》。
当时南师大出版社这套书“城市文化丛书”写南京、上海、扬州、苏州等反响很好,我是作为候补上去的。感谢薛冰老师,王振羽老师在出版社策划会上投了赞成票,按他们的话来说:“城市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
其实,我举这些书单就想说明:在我前面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放在那里,我只是众多热爱南京的一分子,用文字在这个历史链条上留下一点印记而已。
其次戏文教化,在中国,乡下那些不识字的老太太,她们的价值观怎么形成?就是靠看戏的教化作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家庭伦理观。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在剧团大院附近,我的邻居钱爹爹在人民剧场卖票,因而我有更多的机会看白戏,我记得有次看戏回来,把围巾扎在帽子上面,模仿舞台上被罢官的男人,把“头发”甩来甩去——做冤屈状,我的少年梦就是当一位京剧演员。所以这些年在南京能与王斌、肖林等朋友能玩到一起,成为伪昆虫一枚,其实是有共同爱好基础的。
其三建筑传播。为什么像薛冰老师他们,要大声呼吁保护老城南。因为老建筑是有叙述能力的,只要老房子在,只要我们有心,就可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我们南京能拿得手的两张牌,一个是山川形胜,另一个是民国建筑。我这本书主要是写的老建筑,用我的话就是“触摸老灵魂,感受新风景”。当然这个风景更多是人文风景,也有心灵风景。
这本书的始作俑者是先锋书店老总钱小华,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南京的文章,干嘛不弄一个集子呢?当时南师大出版社丁亚芳老师按这套丛书要求,让我起一个七个字的书名,其实这个书名是“剽窃”别人的呵呵。某年广州《城市画报》他们做的一个选题,叫《南京深处》,当时在南京反响非常好。“谁家院”,就是源自《牡丹亭》那段著名的唱词“赏心乐事谁家院”。其实我这本书大部分都是私密文化线路的“谁家院”,真是属于是“南京深处”。当然这本书出来,要感激这套书的装帧设计者朱赢椿老师,这个装帧设计经得起时间打磨,古雅和风尚结合得特别好,更要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尹引老师,特别敬业,我们彼此沟通合作很愉快,谢谢!
这本《南京深处谁家院》出版不到两年,连这次修订已经印了三次。这次修订版共收录46篇文章,其中著名专栏作家刘原写了序言,他用文字把我包装成南京的“金牌导游”,我还增写了大报恩寺、胡家花园、南师大(随园)、阮籍墓、永丰诗舍、颐和书馆、柴门茶馆、钞库街18号、王伯沆故居9篇。
前天跟先锋书店老总钱小华在一起吃饭,他说我打一个电话来查一下库存,先锋书店进了本,好像卖了,当然我心知肚明,卖得好,更多是我沾写南京这座城市的光。
二、有关书的几个特点:
1、现场:其实“现场”这个词实际上也是评论家王振羽老师帮我总结的。事实上也是,我这个里面这么多篇文章,都是必须在现场的。说实话我们过去读的历史书,有时候是误读的,有时甚至是颠倒黑白的,你只有到现场才发现,原来不是这回事情,对吧?有时候,我到了哪个老房子,看见某样东西,如果条件许可,我说不定会用手要去摸一下,我要感受一下,就是把这种感情跟这个房子能发生联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去体悟,就不能获得活的学问。有一次我和《读库》的张立宪老师也探讨过。《读库》的组稿不要求有文章中有“我”出现,我就不行,我每篇都要有“我”,我自己不感动,我就感动不了别人。
2、专家:有人说老克这本书是游记,其实不是游记。游记是一个人的想法,这本书背后有那么多专家在支撑和帮助。比如说像大报恩寺,当时是《东方》请了速泰熙老师,我们一起去转了大报恩寺。速老师当时来到大报恩寺就说,“它不是遗址公园,而是一个露天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概念,就给我很大的启发。记得那次钱小华、我等陪速泰熙夫妇去安徽碧山,我们以为是带速老师玩,其实是他带我们玩,一路上介绍有关徽州建筑、民间工艺,尤其是他那些独到审美见解,让人获益匪浅。
比如王伯沆故居,颐和公馆,都是薛冰老师带我去的。我记得到王伯沆故居门口集合时,阵容很奢侈,总共大概有十几个文友。我一个人写文章,陪同的有十几个人,真是感到很幸福。颐和公馆是薛老师布置我写陈布雷,那天晚上陈布雷公馆我没有敢住,而是住在一个教授公馆楼里。比如胡家花园,阮籍墓,美大纸行,都是陈卫新老师带我去的。比如李渔芥子园,是《秦淮文萃》副主编金戈老师带我去的。比如兰苑剧场是省昆副院长王斌老师。甘熙故居是甘家后人,南京昆曲社社长汪小丹老师。金陵刻经处是古琴家、研究员老桐老师。还有包括像书衣坊是朱赢椿老师,先锋书店颐和书馆、永丰诗舍,都是钱总带我去的。包括写柴门茶馆,写钞库街十八号,包括还有一些曲会,陈兴年、宋溪、罗拉拉等都给我极大的帮助,我只是一个忠实的执笔记录者。
3、采访:采访是我们当记者的看家本领,我们走到哪边去,卖菜的老太太,单位的保安,我们有“自来熟”的本领,因为是把自己放低的,我们就是个记者。比如上公交车或者坐长途大巴,我们肯定会跟旁边人搭讪的,这里面没有其他企图,就是尽可能占有所有的资料,来在内心里面激活。我上次跟罗拉拉说了当记者的几点感受,她深为赞同。一是采访时像民工,什么苦都能吃;二是写稿时像蓝领,哪怕感冒发烧,身体不舒服拉肚子,周敏主编12点要交稿,我必须要写给她,一点都不能含糊;三是发稿后像白领,真正把稿子发掉了,在办公室泡壶茶,才像个白领的样子;四是在朋友圈里像个贵族,有人说,老克总是看你在哪边玩,其实我都是报喜不报忧,其实玩也是学习,接触多了,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对吧。张岱笔下有个人物叫秦一生。哪户人家唱戏,他要扛个板凳过去,或者是想办法混进去,他都是不花钱的。然后看完了之后,坐在街边目光如炯,脑子里不断回味那个东西。其实我们当记者就是秦一生,经常借采访名义参加各种场合的活动,我是相信生活状态会影响审美眼光和写作态度。我记得那年第一次去兰苑剧场看折子戏,舞台上王斌老师身穿黑色长衫,风度翩翩。我当时就想,要能跟这样的人交成朋友就好了!记得我那次从兰苑剧场出来的时候,南京大街上的树都是可爱的,灯光也很美。一个人身上有美的滋润,会影响你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4、携带:这本书是可以放到包里游南京的,某种程度上我就是一个“带路党”,带你走进南京深处谁家院。也许有人说,我不看你这个书也可以游南京,这话没有错。我只是写老克的感觉,写文章跟唱戏一样,有一个不可重复性。
比如我第一次到柴门茶馆来,是一个下雪天,掀开布门帘,里面生着炭火炉子,陈总穿了一个长长的布棉袍,抄着手站在那里,正是文人布衣的感觉,也符合柴门茶馆的定位。所以我在书中尽可能把我那种最初的感受融进去,觉得那个瞬间不可复制。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戏呢,戏的魅力都是一次性,时光不能倒流,除非文字的记录下来。
当初我和出版社策划出这本书时,就希望这本写南京私密文化路线的书,首先要把读者带进去,要会讲故事,选择有意思的点。其实讲这个故事是要跟当下对应,才有其价值;二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判断,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天下文章一大抄,没有自己的东西;三是要有文化“颠覆”的意识,年以来,一些历史有很多东西是不对的,完全要靠我们去发现,去做判断。我们也不加东西,我们就是把历史清晰地还原,表达最真实的状态;四是具有好的审美眼光,传达最具魅力的东西。也许我的审美眼光不一定高,但像速泰熙、薛冰老师啊,还有那么多的专家,他们的格是高的,我可以用文字把它传达给你。
(未完,待续)
特别鸣谢青年摄影师何永洁提供图片
赞赏
人赞赏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北京白癜风断根治疗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tjyy/8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唯粉荟宝宝大眼睛水汪汪有可能是倒睫
- 下一篇文章: 辣椒虽好,但是这九种人,千万别吃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