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当美美睡上一觉成为一种奢望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14851.html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观察

应志翔王若洁△

(医院,浙江义乌)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收集年10月至年2月收治的86例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予疏风解毒胶囊口服治疗。观察治疗7d后患者眼部症状体征变化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在疼痛、胞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染色点数、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单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结论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治疗能加快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眼部症状消失,促进患者恢复。

疏风解毒胶囊中西医结合流行性角结膜炎临床观察

流行性角结膜炎(EKC)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夏、秋季易发,易接触传染,并且导致角膜损伤影响视力。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控制传染、避免视力损伤有重要临床意义。EKC中医诊断为天行赤眼,治法主要予祛风、解毒、清热等,研究表明中医在治疗EKC有较好临床疗效[1-6],笔者观察了疏风解毒胶囊治疗EKC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眼科学》(第2版)[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天行赤眼风热上攻证[5]。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14岁,病程<72h,未用抗病毒药抗细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治疗。排除标准:使用药物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伴细菌或真菌感染者;有肝肾心脑肺等系统严重疾病或精神病者;患者拒绝继续参加临床研究。

1.2临床资料收集年10月至年1月本院收治的EKC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男性2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7.30±2.90)岁;证候积分(23.70±1.30)分;单眼发病16例,双眼发病27例。治疗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26.90±3.70)岁;证候积分(22.90±2.10)分;单眼发病9例,双眼发病24例。两组患者病程、症状体征积分、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行疾病健康宣教,保持手部、眼部卫生,阻断接触性传播;对照组予干扰素滴眼液,每日6次,更昔洛韦眼膏,每日6次;治疗组同时加用疏风解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7d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1.4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就诊期间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对主要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症状与体征分级评分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拟定,其中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睑结膜充血、胞睑红肿、下睑结膜滤泡、耳前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角膜染色点数等按照临床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分。双眼发病患者以较重一侧评估。

1.5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拟定。痊愈:症状及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总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70%,95%。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总积分减少≥30%,70%。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总积分减少<30%。症状体征总积分下降百分比=(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1。

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证候积分为(8.83±1.20)分,对照组为(10.12±1.40)分,治疗组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在疼痛、胞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角膜染色点数、耳前淋巴结肿等单项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有效率74.42%(P<0.05)。

2.3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后肝肾功能检测均为见明显异常,全部患者眼部均未见明显药物相关反应。

3讨论

EKC主要由腺病毒8、19、29和37血清型(人腺病毒D亚组)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发病、传染性强的病毒性结膜炎,潜伏期5~7d,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炎症后期角膜上皮细胞下浸润是EKC的典型体征,患者出现的耳前淋巴结肿大可作为重要鉴别要点[1]。中医学认为EKC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疠邪,内兼肺火亢盛,内外合邪侵犯肝经,肝肺二经邪气上攻于目而致病,临床诊断为“天行赤眼”。治法主要为清肝与泻肺并举,可予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之中药治疗。西医主要予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但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整体疗效欠佳,文献报道鱼腥草、返魂草、蒲公英、板蓝根等中药类在治疗EKC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8-10]。疏风解毒胶囊有疏风解毒、祛邪扶正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有广泛抗病毒、抗菌作用,还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能够改善咽喉部红肿疼痛不适[11-16]。结合疏风解毒胶囊中西医研究机理,疏风解毒胶囊在治疗EKC应当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临床观察发现,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并且疼痛、胞睑红肿、睑结膜充血、角膜染色点数、耳前淋巴结肿大等单项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组患者的眼部红肿疼痛等眼部炎症症状消退明显快于对照组,可能与疏风解毒胶囊的调控MARP/NF-κB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关[15]。急性期以大量病毒复制为主,病毒基因大量整合入患者DNA中,而后期虽无大量的病毒复制,但整合入患者DNA中的病毒基因仍大量合成异种蛋白,异种蛋白与机体免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角膜损害[17-18],如机体不能进行有效的免疫调节,可导致严重的角膜损害。因此,我们不仅需早期快速的减少机体病毒载量,后期还需通过调节组织免疫反应减轻异常免疫导致的角膜病损。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角膜病损较轻、恢复较快,可能与疏风解毒胶囊在早期的快速抑制病毒,减少病毒复制,降低了整合入患者DNA中病毒基因的含量,使异种蛋白合成减少有关;有研究表明INF-γ不仅有正向免疫作用,还具有负向调节功能,在机体免疫应答不同阶段和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的可起到不同的作用[19-20],而疏风解毒胶囊能够提高病毒感染组织的INF-γ含量[12],在早期可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加强抗病毒作用,后期可能起到免疫抑制,减轻异种蛋白引起的组织免疫损伤。因此疏风解毒胶囊可能通过初期抗病毒,后期的免疫调节减轻角膜损伤,但对患者角膜损伤的长期疗效、视力等影响还需后期的长期随访观察。因此,疏风解毒胶囊通过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综合作用,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综上,疏风解毒胶囊联合西医治疗能促进ECK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好转,缩短病程,加快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葛坚.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金宏.中药熏眼辅助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46(12):-.

[4]张秀娟,郝静,孙敬文,等.双黄连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6(5):-.

[5]张令春,赵红卫,王姣峰,等.清热解毒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13(9):23-24.

[6]庞有慧.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3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8]陈艳,张庆莲.返魂草滴眼液治疗急性流行性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7(24):70.

[9]金涛,邹留河,赵萌.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6(4):-.

[10]夏丽坤,曹哲瑶,王磊,等.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11(3):-.

[11]王书臣,罗海丽.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4(12):-.

[12]刘颖,时瀚,金亚宏,等.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体内药效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5(2):-.

[13]吕伟伟,朱童娜,邱欢,等.疏风解毒胶囊抗病毒及抗菌的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4(3):-.

[14]邱欢,李振兴,朱童娜,等.疏风解毒胶囊体内抗病毒发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5(1):14-17.

[15]ZhengangTao,JingyanGao,etal.ShufengJieduCapsuleprotectagainstacutelunginjurybysuppressingtheMAPK/NF-κBpathway[J].BioScienceTrends,,8(1):45-51.

[16]胡蓉,王丽华,张珺珺,等.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急性咽炎风热证的临床观察[J].药物评价研究,,37(5):-.

[17]王建洲.糖皮质激素在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思考[J].医学与哲学,,24(12):43-44.

[18]刘蕾,肖伟,陶军,等.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13(10):-.

[19]孙亚萍,王英明,乔守怡.干扰素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2(7):-.

[20]张彩,田志刚.干扰素的负向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免疫学,,27(2):89-92.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zyzz/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