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什么时候能得到她想要的治疗
MedSci原创,转载需授权
日前,一位叫韩雪的艺人写了一条长微博,吐槽自己在眼科急诊就诊过程中的遭遇,并承认自己在与医生争执的过程中爆了粗口。
但在韩雪这条微博下的评论中,大多数网友认为韩雪的表现过激。网友认为当事医生可能存在态度问题,但韩雪与医生反复纠缠、爆粗口,影响医生对其他患者的诊疗,并把医生的名字公布到网络上,都是更严重的错误。
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甦雁主任医师告诉MedSci,从韩雪微博上对其症状的描述,判断不出是角膜炎还是结膜炎,但当时急诊眼科医生的处理是符合医疗原则的。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根据眼科医生检查结果做出临床诊断,在没有搞清楚确切的病因之前完全可以抗病毒抗细菌药物一起用。
美国眼科学会细菌性角膜炎诊疗指南指出:对于社区获得性病例(就是不是在医疗机构里发生的感染,后者可能比较棘手),经验性治疗就可以。因为如果要精确地搞清楚原因,那得做涂片、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对这种轻症病例来说,那是高射炮打蚊子。
韩雪如果看到这里,可能会委屈地问,那医生如果跟我说清楚这些不就行了吗?
的确,理论上,如果按照教科书上写的步骤,医生应该先详细地询问病史,然后按部就班地做检查,最后还应该一项项地进行患者教育。但不要忘了,韩雪当时看的是急诊。我们中国没有健全的全科医师制度,所以如果韩雪的眼部症状令她难以忍受的话,看急诊也不是不可以。但她这样的轻症患者在急诊得到的照顾,肯定不如那些得不到及时治疗马上就会死、就会失明的重症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医生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几件事情并在一起做,比如有时候嘴上问问题,手里做检查,患者话还没说完,处方已经开出来了。这实在不是对患者不尊重,而是条件限制,不这样就会影响其他患者。
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她有一次采访一位内科教授时,跟教授一起出门诊。教授一进诊室的门,一堆患者涌进来,七嘴八舌要加号,每人都一大堆理由和困难。教授坐下后,干脆利落不容质疑地一指门:出去!然后所有人马上闭嘴都乖乖地出去了,教授才能安心静下来看第一个病人。到下午4:30时,教授问助手挂了号的患者还有几个没看,助手说还有两个;教授说,还有点时间,给门口没挂上号的加几个。后来记者问教授为什么这么凶。教授说:“没办法,不用这种方式,每个人都会跟你磨半天,磨嘴皮的时间还不如节省下来最后多看几个病人。”
我们都知道,减少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好沟通;不少培训老师还讲过,倾听是沟通中的重要环节,“倾听是最好的沟通”。我们还常常念叨,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但是,医院的门急诊转一圈,还能不能从容地回答怎么沟通、怎么倾听的问题?网上有人吹嘘某名医如何善于沟通,如何3分钟搞定患者,但肯定只能是解决表面问题,像韩雪那种要穷根究底的问题还是回答不了(穷根究底本没有错,问题是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允许)。
沟通需要成本,然而我们的现状负担不起这种成本。
前两天网上流传一篇文章《韩雪,您挂错号了,我们才是心理医生》。
这篇文章固然有调侃之意,但其实有一点说得很对,韩雪确实挂错号了。她要解决眼部的不适,看急诊没问题。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诊只能解决当时最紧急的问题,如果韩雪还有问题想要咨询医生,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第二天再挂一个门诊号。当然最好是限定一天不超过20个号的那种,因为那种3分钟看完的普通门诊还是解决不了她的许多疑惑。
大多数患医院,请最好的医生看病,这是人之常情。但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但摊到每个人头上,也许真的只能是每个人看个门诊只有3分钟。这一轮医改能不能打破这个困局?也许只有等这个问题回答好,我们才能回答“韩雪什么时候能得到她想要的治疗?”这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zyzz/1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结膜炎胃肠炎防治措施
- 下一篇文章: 兰陵经济开发区医院特色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