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深闺人未识



高校博物馆“深闺”人未识

1到周末,各大高校成了住在附近的市民们的免费公园,校道上常见一家老小,三五好友,悠然成群。但是,你知道吗,在高校的绿树丛荫中,还藏着数家不太为外人所知的博物馆。  小楼内藏“大”博物馆  上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中医药科普周”活动,再次向公众开放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风景。在这个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市民们好奇地到医史馆看看文物,去中药标本中心瞧瞧地道药材,进中药圃认认岭南中草药,还与名中医面对面。面对着馆藏的中得了白癜风怎么办医药文物、标本、植物7000多件(株),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纭感叹:没想到在大学里还藏着这么多宝贝!  因历史的沉淀,学科的发展,在广东高校,这样的博物馆绝非一家。从中山大学正门进入,你可看到1座非常普通的小楼――马文辉堂,这就是著名的中大生物博物馆。这个在我国上世纪初最早一批建立的标本室――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动物、昆虫、植物标本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博物馆在国际上都占有1席之位,有大量珍贵的模式标本和物种标本。说出来或许会吓你一跳,最早的标本收集于1817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看似普通的草啊叶啊安好地寄存在博物馆里,静静翻一翻这些略略发黄的珍贵标本,常有大师的名字写在一个小小角落。  作为博物馆,讲求的是馆藏量,是“镇馆之宝”,用中大生物博物馆馆长李鸣光教授的话来讲,就是个“底气”。而在这方面,高校里的这些博物馆藏量都很大,种类丰富,而且非常专业。这也正是它们与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以商业情势运作的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史馆就收藏各类医史文物4000多件,有陶瓷器皿、字画手迹、金石碑帖和线装古籍等,珍品荟萃,如全国仅存3套的12时辰小药瓶,这里就有两套,还有先秦时的玉斧玉刀等。而中大生物博物馆的馆藏品已达86万件,不说别的,单说那些模式标本就是无价之宝,这1500种的植物模式标本和500多种的动物模式标本,定植物、动物种名时就要按这标本的模样来描写,当有争议时,就要拿它出来对证,是博物馆的重点保护对象,常有专家乃至国外的学者为了科研要专程前来查找求证。  据了解,现在广东高校除一批非常有历史价值的纪念馆外,称得上博物馆的还有中大人类学博物馆,藏身人类学系的小楼里,具有恐龙蛋的地质矿石博物馆,属于地质学院。今年为记念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80周年,学校又决定将位于北校区(原中山医科大学)的三层古建筑物小红楼辟为医学博物馆,11月校庆正式开幕。  其实,还有一个“隐形博物馆”藏在华南农业大学。虽然学校跨入新世纪就提出要建一个农业博物馆,但由于各种缘由,暂未建起,但这里的宝贝已是颇有“底气”的了,农史研究室倪根金副教授告知我们,中国农史学科开拓者之一梁家勉教授倾其一生,为学校收藏了以古农书为核心的图书7万册,其中线装书就有3.3万册,古农书的版本非常齐全,这样的古农书收藏和特点,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罕有的。  货仓式馆藏少人问津  但与它们“底气十足”不相称的是,这些高校里的博物馆目前基本上是养在校园,少人问津。中大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王英永告知我们,虽然博物馆已全力以赴,每一个周末向社会开放,但前来参观的人数还不是很理想。为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做法是发动学生去广为宣扬,约请市民来免费参观,“中医药科普周”就是这类思路下的探索,但这类做法作用毕竟有限。  访问高校里的这些博物馆,有点“寒伧”:学校财力有限,也没有专项资金,对博物馆的支持或是每一年拨给两三万元养馆费,或是免去水电人工等平常开支,这样一来,博物馆保持尚可,发展很难,更不用说拿出资金来征集更多文物和馆藏品。去年,中大生物博物馆看中了在贵州出土的一条萨斯特鱼龙的化石,听说目前在国内仅发掘出三条,但根本没有钱支付收集费,后来省人大来视察,知悉这情况后,现场拍板,广州市科技局、科协和中大三方共出资16万元,这条长达7.8米的珍贵鱼龙就这样留在了广东。  没有经费,博物馆的场馆就显得比较简陋、局促。有人说,建博物馆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偌大一个展厅,或许摆设的就是那末一件展品,加上灯光效果,展品的价值才凸显出来。而我们高校里的这些博物馆,李鸣光教授称其是“货仓式馆藏”,宝贝多,没地方摆,就只好堆放在一起。  更让人担心的是,中大生物博物馆由于不能用一般的水或气体来灭火,所以到现在居然还没有灭火系统,1听到警报声,大家就心惊肉跳。  还是由于经费,面对着1万件藏品,尤其是最珍贵的明清石湾陶瓷,中大人类学博物馆的做法是暂时将所有的藏品装箱打包。人类学系主任周大鸣教授告知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是装修,另一方面是防盗防火系统的经费至今解决不了,他们不敢展出来,只好通过络博物馆展出。  有意思的是,据了解,高校里的这些博物馆,馆长们还都是兼职的,他们首先是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教授一样,要肩负教学、科研等任务,在博物馆的工作纯属义务劳动,这样一来,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博物馆的正常运作辽宁白癜风医院。  广东能否整合高校资源建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  高校作为文化的载体,文明的源泉,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但同时博物馆必定要走向社会,这是一个城市和国家文化素养的体现。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一对矛盾:作为高校,毕竟首先是“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场所,博物馆要大规模向市民开放,这二者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  对这个问题,李鸣光教授觉得其实不矛盾。他的建议是在不改变产权、不改变归属的条件下,整合广东各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在高校附近如新港路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由政府出资来统一管理、统一展出。这样既改良了高校博物馆的馆藏条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高校的馆藏资源和科教资源,服务社会;同时又弥补了广州无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空白。现在广东要建设文化大省,高校里的博物馆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但能成为高校的一笔厚重财富,整合得好,更可成为广东一笔厚重的旅游资源。  如新建一个博物馆比较困难的话,李鸣光教授退而求之的建议是应把高校的博物馆纳入全省文化大省的建设中来,政府每一年对其有一定的投入,仅靠学校,靠博物馆自己来“以馆养馆”是行不通的。如果有了省的专项经费支持,他希望能把生物博物馆建在学校围墙边,建成1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不愁没观众,也不耽误学校的科研教学。  高校博物馆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倪根金副教授认为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做法可以鉴戒,那就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自己区位优势和宽大场地,承办各类农业类展览。刘小斌教授朴素的想法是有足够的展位摆设文物,让博物馆成为各行各业受益的地方。他的这个理想很快就可实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博物馆预计明年将迁去广州大学城,与旧馆相比,新馆占地面积大了,馆藏将更丰富,展现手段也将更先进。学校希望能吸引更多市民,让他们真正走进高校博物馆,探求奥秘,感受底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hbys/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