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重点口腔组织病理学之唾液腺疾病
年
11月17日
第8章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14单元唾液腺疾病(上)
本单元内容是口腔组织病理学的重要内容,考点较多。需要重点掌握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及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变化。掌握慢性涎腺炎和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造影变化。熟悉舍格伦综合征的病理变化。了解免疫组织化学在唾液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唾液腺疾病一、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1.慢性唾液腺炎的病理变化
(1)慢性涎腺炎:结石或异物阻塞,涎腺局部肿大,挤压流出黏稠咸味液体,造影表现主导管腊肠状,末梢导管点球状扩张。病理变化:涎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
(2)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小叶内导管囊状扩张,导管上皮增生,囊壁为一至数层扁平上皮,囊腔可融合;附近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细胞萎缩。电镜显示腺泡细胞间隙扩张,胞质内有许多电子致密的小分泌颗粒,腺泡细胞腔面微绒毛减少。唇腺活检表现为腺体萎缩,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过去曾把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亦归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类。但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除以瘢痕挛缩、导管内结石、异物和肿瘤压迫等局部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外,造影显示之影像亦迥然不同。成年人复发性腮腺炎除主导管稍扩张不整外,叶间、小叶间导管均无变化,只是末梢导管呈散在点球状扩张;而阻塞性腮腺炎是以导管系统,即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扩张不整为特征。
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
(1)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腭部,也见于唇、颊及磨牙后腺,腭部病变多在硬软腭交界处,可单侧或双侧。本病特征为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可深达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溃疡中心坏死,周围黏膜充血,亦有少数不出现溃疡,仅表面黏膜发红肿胀者。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6~8周,可自愈。
(2)病理变化: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黏液外溢形成黏液池;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完全被鳞状细胞团片取代,易误认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形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3.舍格伦综合征40岁以上中年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涎腺炎、干燥性角膜炎和口干症。
病理变化:肉眼观察,腺体弥漫性肿大或呈结节状包块,剖面呈灰白色。弥漫性者腺小叶境界清楚;结节状包块者腺小叶不明显,但仔细观察仍可辨认。与周围病变轻者或正常腺小叶似有界限,但两者之间无被膜间隔。光镜观察,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早期淋巴细胞浸润于腺泡之间,将腺泡分开,进而使腺泡破坏、消失,为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且形成滤泡,致使唾液分泌量显著减少,引起口腔干燥症。病变严重时,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而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所取代,但小叶外形轮廓仍保留。腺小叶内缺乏纤维结缔组织修复,此表现可区别于腺体其他慢性炎症。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形成实质性上皮团片即上皮肌上皮岛,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具有泡状细胞核。上皮团片内可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小叶内导管增生扩张,有的形成囊腔,衬里上皮呈扁平或因变性液化而残缺不全。
电镜显示早期腺泡细胞的胞浆内分泌颗粒减少,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呈囊状扩张,腺腔面微绒毛减少,细胞间隙增宽,桥粒破坏或消失,细胞间可见无定形物质。病变重者,腺泡细胞内出现空泡、液化,胞核固缩,分泌颗粒消失,出现溶酶体,以至细胞结构破坏、溶解。导管细胞变性,电子密度减低,液化泡形成,出现溶酶体和脂滴。肌上皮细胞增生、肥大,胞质突伸长,突入腺上皮之间。并见淋巴细胞通过基膜,侵入肌上皮与腺上皮之间。
阿虎医学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jbrs/5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减肥者的美味便当豆泡素食便当
- 下一篇文章: 精华教你巧用权健秘方,效果神奇,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