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俗名红眼病,是主要侵害牛、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眼结膜和角膜发生炎症,并大量流泪。其后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该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原是牛摩勒氏杆菌,此外,还有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某些病毒也参与致病。牛摩勒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多成双排列。有荚膜,无芽胞,不能运动。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病死率不是很高,但是一旦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局部刺激,严重者导致病患畜失明、百斑弱视等等,降低饲料转化率,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1流行特点
(1)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病患畜及带菌牛,细菌学检查可见其眼、鼻等处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病毒,可在外界条件下存活数月。
(2)传播途径:目前关于自然传播途径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同种动物之间的相互接触感染为感染主要途径,此外,蝇虫、飞蛾等等携带病毒也可机械传播。
(3)易感染群体:研究证实,乳牛、黄牛、水牛、山羊、骆驼等都为易感种群。
(4)发病年龄:不同发育年龄阶段都有易感性,但是尤以幼龄期动物感染几率更大一些,特别是在2岁以下的幼仔,接触感染的几率更高一些。
(5)发病季节:此病多见于天气炎热、温湿度较高的夏秋季节,相比较而言,其余季节发病率都较低。
(6)流行形式:多表现为地方性流行。
(7)病因:养殖密度集中、强光照射、尘土飞扬等等,都可加剧此病感染程度。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7d。病初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其后角膜凸起,角膜周围血管充血、舒张,结膜和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并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有时发生眼前房积脓或角膜破裂,晶状体可能脱落。多数病例先为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30d。病牛无全身症状。如眼球化脓时可伴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和乳量减少等症状。多数牛可自愈,但往往招致角膜白斑和失明。
3诊断
3.1常规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应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常用于诊断本病的血清学方法有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及荧光抗体技术等。
3.2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外伤眼病、传染性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等等相区别。比较而言,外伤眼病,仅发生于受伤部位,且为个别牛症状,没有蔓延趋势;传染性鼻气管炎,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有着相似的结膜炎症状之外,常会办哟呼吸道症状;恶性卡他热,除了相同的眼睛病变变化之外,同时伴有高热、口鼻黏膜伴有纤维素坏死性炎症,并且相比较而言,此病病死率要高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很多。
4治疗
确诊为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后,要立即洗眼处理,常用浓度为2%~4%的硼酸水,待到拭干之后,可在结膜囊内滴入浓度为3%~5%的弱蛋白银溶液,2~3次/d。或者是使用四环素眼药膏,或者用青霉素溶液(IU/次)。或用中药治疗:兰砂粉(硼砂、朱砂、沙各等份,研末)用竹管吹入眼内;硼砂6g、白矾6g、荆芥6g、防风6g、郁金3g,水煎后去渣,趁温洗眼。如果临床诊断,有角膜混浊症状,可使用黄降汞软膏,药用浓度1%~2%。有国外研究证实,使用浓度为0.05%的酒石酸泰乐霉素溶液、双氢链霉素和青霉素的混合溶液进行治疗,都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5预防
5.1检疫
尤其是引进种牛过程中,避免带菌牛混入牛群。切勿从疫区引进牛、饲料及动物产品,引进的牛要隔离观察3~7d,严格消毒圈舍、器具,观察无病的方可入群。
5.2卫生消毒
坚持每天清扫圈舍,定期组织消毒,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蚊虫清灭工作,尤其是消灭各种吸血昆虫。加强环境护理,避免牛只接受强光刺激。加强免疫,国外有研究使用具有菌毛和血凝性的菌株研制的多价菌苗用于疾病防治效果较好,通常情况下,用于犊牛免疫注射,30天后可产生很好的免疫效力。
5.3隔离
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一旦有疑似病症出现,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常见区域,立即划定疫区,严禁疫区牛只随意出入。被污染区域,立即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处理一遍。对病牛要立即隔离,早期治疗,避免强烈阳光刺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ghb.com/zyzz/6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发现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我们应该怎
- 下一篇文章: 秋老虎来了南京这两天到底有多热更可怕